网络怎么越走越怪了?
有时候刷着手机,真的会突然冒出一句:
“我们是不是都疯了?”
这两年网上的内容,说实话,越来越抽象,越来越畸形。不是我矫情,你自己看看热榜都是啥玩意。
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点赞最多的视频,往往是些胡言乱语、莫名其妙的内容?
你有没有思考过,为什么越“抽象”的行为,越能在网络上引发热度?
你是否也曾被无数洗脑的短视频裹挟,感到疲惫,却停不下来?
这不仅是算法的问题,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。
如今的网络,是快感比真理更重要的时代
如今的网络,是情绪先行、流量为王的赛道。
短内容压制长内容、快节奏取代深思考,信息越来越多,深度越来越少。
用户注意力被“算法投喂”反复牵引,而创作者为了生存,拼命制造刺激内容。
比如“鸡你太美”“来财”这种靠洗脑循环的内容,本质上是对感官的轰炸;而真正有逻辑、有内容的视频,常常被埋没。
网络变成这样,到底怪谁?
信息太多,正常内容被淹没,反而是一些“神经行为”、“刻意发疯”的视频一夜爆火。
随便刷一刷,你会看到:
- 一个穿着奇装异服的人在街上大喊“来财!”
- 一个年轻人模仿跳楼机抖三分钟,弹幕狂刷“好刺激哈哈哈哈”
- 某个短剧女主刚出场就被打耳光,然后30秒后霸气反杀
你说这有啥价值吗?
评论区还一堆人说:“太上头了”、“这就是我深夜的快乐源泉”。
审美疲劳?不,是我们正在“审丑”
你可以看到:
- 正经摄影作品,没人点赞;
- 神情扭曲的直播截图,被制成无数鬼畜;
- 优雅剪辑的视频无人问津,劣质“抽象发疯”却评论破万。
以前大家追求好看的、精致的,现在反而觉得“太正常没意思”。
真的是:越抽象、越土味、越扭曲,越有人看。
比如,“鸡你太美”这个梗都过去几年了,还在不断被剪辑、复读、鬼畜循环。
“来财”就更夸张,配合“紧张刺激的鼓点+机械舞”,魔性到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,但就是有人刷一天不腻。
说实话,我真不理解,但我也知道自己可能早被这个互联网环境影响了。
孙笑川,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?
“狗哥”、“抽象祖师爷”,你要说他本身有啥惊天动地的能力,其实也没有。
他是怎么被捧出来的?靠一堆语录+一帮“狗粉丝”不停整活。
贴吧文化、鬼畜视频、弹幕造神,孙笑川已经不是一个人了,是一种“文化现象”。
之前群里有个人说得好:
“孙笑川成为了一个集体的神经病分身,大家通过他来宣泄自己不敢表达的东西。”
说实话,有点毛骨悚然。
真认真反而没人看
你做视频认真写稿子,配字幕、找素材、反复修改,结果播放量两位数。
你学别人扮疯扮傻,一天拍 5 条,点赞10万。
这个世界怎么了?
就像那个小孩,钟美美,模仿老师的视频特别有观察力,明明很有才华,结果因为“影响不好”,被学校家长联合封杀。
这不是打压表达是什么?
我们不是说鼓励孩子创造力、表达能力吗?结果一出头就被按下去。
有网友评论:“你不说话,他们说你没想法;你说话了,他们让你闭嘴。”
张雪峰事件:大家好像不想知道真相,只想骂人
“张雪峰说这大学别报。”
这一句被无数剪辑号掐头去尾、反复放大,然后某些高校的学生就炸了,直接冲他微博评论区开喷。
还有人骂他“看不起我们城市”“地域黑”“膨胀了”。
问题是:你们看完整的视频了吗?
你们知道他就是从就业角度给建议,根本没侮辱谁?
弹幕有句老话特别准确:
“说你丑不是骂你,是不建议你当模特。”
现在网上很多人完全不听解释,只看标题,看到一两句话就开始怒喷。
大家越来越像是一个“自动上膛”的喷子系统。
铁山靠、丁真、罗翔:造神和杀神之间只差一个剪辑
铁山靠
“靠哥靠语录”那时候简直横扫抖音。
“干了兄弟们”、“吃饱了再上”、“三连回家”……
很多人觉得好笑,我反而觉得心酸。
一个明显状态有问题的人,被包装成梗,每天直播发疯,几万人围观,发火、骂人、失控,弹幕刷“666”。
最终他被封号,但那时候已经有太多人靠他赚流量了。
有网友说得扎心:“不是平台封了他,是我们看着他一步步被消费完。”
丁真
一个纯真的男孩,因为一张照片“甜野男孩”火了。
文旅部门疯狂操作、安排直播、上节目、卖IP、塑造形象……
但他自己其实根本没准备好,语速慢、性格内向,一开始直播就有人嘲笑:
“哎哟,怎么就这水平?”
靠脸吃饭的确没错,但他是个普通孩子,不是商品。
罗翔
我真的不想说了。
罗老师视频那么有逻辑,讲法律、讲人性、讲刑法细节,结果常常被剪辑带节奏。
“罗翔不懂情感”“罗翔洗白未成年人”“罗翔站在罪犯那边”……
你听听这是人话吗?
有网友总结得很好:“你不是想讨论问题,你只是想骂人。”
我们是不是都在配合这场荒谬的演出?
我们逐渐进入一个荒谬的阶段:
“你认真写稿剪辑,没人理;你突然扮丑发疯,反而火了。”
你是否还记得 “钟美美”模仿老师 的事件?
这位初中生因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而走红。视频真实、富有观察力,展示了孩子的表达力、幽默感,原本是极具教育反思意义的作品。
舆论分裂,有人支持,有人指责“调皮”“不尊重师道”
这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:
网络给了他舞台,也迅速抹掉了这个孩子的表达权利。
我真的时常反问自己:
为什么这种东西能火?我是不是也在转发?
我是不是也看过“精神小伙打篮球”、也笑过“抽象的跳楼机”?
我是不是也在给“垃圾内容”点赞打赏?
我们说这是平台问题,其实我们自己不也是参与者?
有网友写道:
“你每多看一眼无聊视频,它就更有底气推荐给你。”
“你每少关注一个认真创作的人,他们就更没活路。”
在快节奏的当下,短剧短视频文化席卷全平台:
- 抖音、B站等食品平台都充斥着低成本的“短剧”;
- 典型剧情:穷小子逆袭、富婆抛弃渣男、打脸老板、三分钟爽完;
- 逻辑全靠背景音乐、口号、滤镜、镜头运镜制造假高潮。
我们消费的不是“故事”,而是被满足的情绪模板。
这导致的后果极其严重:
- 年轻人越来越难耐长内容;
- 视频作者被迫压缩内容、丧失创造力;
- 内容创作滑向“统一模板+统一爽点+统一结局”的工业复制。
我们能做什么?你不是“看客”,你就是一部分
网络的乱象,不是“别人制造的”,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参与的一部分。
我们应该学会:
- 审慎判断,而不是被“热榜情绪”牵着走;
- 给“正常表达”多一点关注,给“恶俗表演”少一点流量;
- 远离低质量“抽象带节奏”,回归理性;
- 不因“反应慢”而焦虑,也不因“不娱乐”而孤立;
- 选择主动浏览,而不是被动投喂。
别让算法决定你是谁
我们已经不再是互联网的主人,而是被操控的对象。
但只要你还愿意思考,哪怕一点点,就能对抗这个系统的异化。
别让平台定义你,别让抽象吞噬你,别让流量收割你。
愿你我,都能在这个“抽象横行”的网络中,保有清醒与温度。的人
这届互联网,不缺搞笑,但太缺尊重。
不缺热度,但缺深度。
不缺内容,但缺态度。
我们能不能别再当“冲浪机器”、别再被“抽象文化”定义自己?
偶尔停下来,问问自己:
我到底是在刷乐子,还是在被刷走?
思考一下:
你是否也感到,越刷越累,却总停不下来?
如果是,那不是你的问题,而是这个“以注意力为食”的系统正在将你异化。
以下是Google广告,请注意辨别其内容: